<tr id="stl47"><source id="stl47"></source></tr>

<form id="stl47"><span id="stl47"><track id="stl47"></track></span></form>
<wbr id="stl47"></wbr>
    <form id="stl47"></form>
      <sub id="stl47"></sub>
        <tr id="stl47"></tr>
      1. <form id="stl47"></form>
        <form id="stl47"><th id="stl47"><noscript id="stl47"></noscript></th></form>

          <sub id="stl47"></sub><table id="stl47"><th id="stl47"><track id="stl47"></track></th></table>
            我國機床工業60年發展的經驗與教訓
            發布者:蘇州中航長風數控機床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11-01-11 19:39:18  訪問次數:198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機床工業逐步發展壯大,迄今已整整走過了60年。實事求是、一分為二地評價中國機床工業60年的歷程,總的可以歸納為“發展很快,虛功不;成績很大,問題不少!睓C床工業是實現工業化的基礎裝備行業,其重要性和戰略意義關系到國民經濟的長期發展和國家的繁榮富強,絕非小事。當今,世界機床工業競爭異常激烈。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中,既有挑戰,也有機遇!扒笆虏煌,后事之師”,科學地總結中國機床工業發展的經驗教訓,對于行業今后的科學發展至關重要。

              兩大階段,兩種政策,兩樣成效

              機床是現代工業生產不可或缺的重要生產工具,同時又是一門復雜的應用技術。在機床的設計制造、加工工藝和實際使用中,既包括各種基礎理論(剛度、熱變形、振動、精度等),又有大量應用技術(布局、傳動、控制等),它是人類科技知識與實際生產經驗相互融合的結晶。

              機床工業的發展有其自身特點和客觀規律;仡欀袊鴻C床工業60年的發展歷程,可以說是一波三折。中國機床工業的發展可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建國后的頭30年(1949-1979年);第二階段是改革開放的30年(1980-2009年)。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指導思想和政策導向,也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在第一階段,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外受封鎖,科技落后,人才缺乏,各方面條件很差。但當時的政府領導頭腦清醒,謙虛謹慎,具有遠見卓識。在蘇聯政府派來的大批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我們利用蘇聯的設計圖紙逐步生產出一些手動型普通機床,供應生產急需。在建立強大而齊全的機床工業體系的指導思想下,我國陸續建設了一大批機床工具重點骨干企業(號稱“十八羅漢”),又逐步成立了7個綜合性機床研究所、37個各類專業機床研究所,開展機床技術的研究開發,引導企業生產先進的機床產品。在1950-1957年的短短8年中,由于指導思想正確,工作扎實有力,為中國機床工業的整個布局、生產和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初步基礎,是建國前30年以至整個60年中的最佳黃金時期。

              建國初期,黨和國家對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有清醒的認識,派出大批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包括技術工人)到蘇聯學習。他們學成回國后,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成為骨干力量,為新中國機床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但在1958-1960年,出現了浮夸成風、違反科學發展規律的“三年大躍進”。其后,在1966-1976年的“十年文革動亂”期間,中國機床工業指導思想混亂、生產管理失序,元氣大傷、損失嚴重。

              在第二階段,黨和國家汲取了“大躍進”和“十年動亂”的慘痛教訓,采取了“改革開放”國策,我國機床工業也逐步走上了高速發展、科學發展的道路。過去,我國數控機床的開發也曾一哄而上,但由于微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基礎技術薄弱落后,機、電、液、氣等各種元器件質量不過關、工作不可靠,無法用于實際生產,最后偃旗息鼓。如此幾起幾落。改革開放后,我國先后引進日本、德國、美國的先進數控系統和各類數控機床、加工中心(MC),進行合作生產,邊仿、邊學、邊造、邊用,逐步掌握了數控機床的一些技術特點與發展規律。通過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我國數控機床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應用越來越廣,市場占有率也越來越高。

              改革開放的30年中,由于政局穩定、經濟發展、市場需求旺盛,我國機床工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從2001-2008年,我國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從19.2萬臺增至61.7萬臺,增加了3.2倍;數控機床產量從1.7萬臺增至12.2萬臺,增加了6.9倍;加工中心產量從447臺增至8000余臺,增加了18倍。在世界四大國際機床展覽會上(尤其是在CIMT展會上),中國機床的地位日益提高,新產品琳瑯滿目,成為世界機床工業中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回顧歷史,可以清晰看出:兩大階段,兩種政策,兩樣成效。

              前30年機床工業發展的主要經驗與教訓

              1 主要經驗

             。1)尊重規律,重視人才,打好基礎

              建國初期,各級領導在指導思想上比較尊重科技發展的客觀規律,他們目光遠大,高度重視機床工業的重要性和戰略地位,在人力、物力和財力上舍得大力投入,虛心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重視專家和人才的作用,努力打好經濟建設的基礎。在蘇聯專家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全國建設了156項重大工程,項項取得成功。為中國的航空航天、軍工、汽車、機械工業的未來發展進行全面布局,奠定了今后發展的堅實基礎。在機床工業,先后建立的“十八羅漢”骨干企業和7個綜合機床研究所,在很長一段時期內,起到了強有力的骨干和核心作用。特別是一些重點研究所,集聚了大批高水平技術人才,在開發國家急需的關鍵技術和新產品,以及后來的“高精度機床戰役”、“二汽裝備戰役”中,攻關克難,起到了“參謀、攻堅、組織、服務”四大作用,對中國機床工業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2)重視科研,專業配套,攻克關鍵技術

              科研是發展科技的必需手段,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利器”,沒有科研,就不可能創新。建國后不久,國家參照蘇聯的經驗,根據機床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逐步匯集各類人才,添置各種先進的試驗設備和儀器,建立了7個綜合機床研究所和37個專業研究所,研究和開發各種機床關鍵技術。這確實是明智之舉。如北京機床研究所,當時配備有精密機床、高效自動化機床、電加工機床、基礎理論、加工工藝、鑄造材料、標準、情報等研究室,科研人才和試驗設備配套齊全。通過與全國機床企業和用戶企業有組織地聯合攻關,進行深入、系統的試驗,攻克了不少關鍵技術,如北京機床研究所現在生產的先進的超精密機床,就是建立在過去堅實的技術基礎和持續的科研開發基礎之上。

             。3)組織專項技術攻關,為國家重點建設服務

              1960-1965年的“高精度機床戰役”、1966-1972年的“二汽裝備戰役”就是這方面的成功例證。60年代初期,國防工業、精密機械工業急需13種高精度機床(如坐標鏜床、坐標磨床、齒輪磨床等)。當時西方國家對我國實行技術封鎖,只能靠國內自行研制。中央對此高度重視,成立了6人領導小組,由一機部二局具體組織實施,分工合作。當時提出重點抓好7個方面:①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②掌握關鍵零部件成套工藝;③優先發展基型產品,進而發展變型產品;④生產廠成立技術領導班子,層層把關;⑤解決技術配套問題;⑥重視設計力量的培養,設計出世界一流產品;⑦切實解決好重大配套件(如軸承、電機、光學制品等)。由于領導有方、規劃周密、措施得力,到1965年,成功開發出了7大類24個品種的高精度機床,年生產能力達500臺,技術上接近世界先進水平(當時的日本雜志曾稱贊上海機床廠生產的高精度磨床水平先進),為國家解了燃眉之急。該“戰役”對提高我國機床工業的技術、精度水平起到了重大推動作用。

              “二汽裝備戰役”是文革期間為備戰和發展汽車工業,為新建立的第二汽車制造廠提供生產裝備而組織實施的,主要是對高效自動化機床、自動線進行技術攻關。通過借鑒308自動線的建線經驗,由機床廠、用戶、科研院所和學校組成聯合工作組,緊密合作,進行研究開發和現場試驗,攻克了大量關鍵技術。僅用4年左右的時間,就為二汽提供了46種7664臺高效自動化機床、35條組合機床自動線、6條回轉體零件加工自動線,使二汽裝備品種的自給率達到95%。但由于該“戰役”是在文革中進行的,設備質量存在較多問題。

              2 主要教訓

             。1)盲目追求數量,忽視質量,浪費嚴重

              始于1958年“三年大躍進”,各地競相發展機床。1958年的機床產量是1957年的兩倍;1960年的機床產量為1957年的5倍。由于盲目追求數量,粗制濫造,忽視質量,造成大部分機床不能正常使用。1966-1976年的“十年動亂”期間,這種情況更為嚴重、延續時間也更長。1976年的抽查結果表明,文革期間生產的164萬臺機床,合格率僅為60%。

             。2)重生產、輕科研;重主機、輕配件;重基型,輕變型

              由于對機床工業的自身特點和客觀規律認識不清,在其發展的第一階段,中國機床工業普遍存在“重生產、輕科研;重主機、輕配件;重基型,輕變型”的錯誤傾向。由于重生產、輕科研,科研工作忽冷忽熱,不深入、不系統,許多機床產品關鍵技術不過關,可靠性差,用戶不滿意,損害了中國機床的信譽。由于重主機、輕配件,機床工業長期忽視刀具、量儀和其他配套件的同步發展,造成許多刀具和配件在技術水平和質量上遠遠不能滿足先進主機的配套需求。由于重基型、輕變型,長期忽視“三化”(標準化、通用化、系列化)工作,機床品種單一、結構雷同、變型少,缺乏特色,難以滿足用戶的多樣化需求,市場競爭力差。

             。3)脫離實際,盲目趕超,不講實效

          免責聲明:焊材網轉載作品均注明出處,本網未注明出處和轉載的,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權,或有其他諸如版權、肖像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傷害,并非本網故意為之,在接到相關權利人通知后將立即加以更正。聯系電話: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  
          国产www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