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陽生機@廠家
生顆粒鍋爐作為一種新型的能源設備來講相對于的鍋爐其優勢和性能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可木質顆粒、秸稈顆粒,為可再生資源,來源廣泛,成本低廉。
2、全自動化控制、操作簡便,設有自動給料、自動點火,抽屜式除灰
3、設有防回火裝置,內膽選用耐高溫材料制作,使用壽命長。
4、低碳環保、節能、無可見煙塵排放,符合GB13271煙塵排放的。其運行成本比燃油(氣、電)30%-60%以上。
5、火口直徑和火口高度均可按實際工況決定,適用更靈活。
6、產品可替代燃(油氣)機,特別在噴涂設備、電鍍設備、涂布設備、食品及紙品烘干、壓鑄機(熔鋁熔鋅)爐行業效果更佳。
生顆粒機是清潔能源,但是,前提是生完全情況下。在生完全的情況下,其產物主要是二氧化碳、水蒸氣和灰塵,其硫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與天燃氣相近;而且生是可再生能源,對于全球來說,碳排放為零。但生直接不能保證其能完全,所以當以生顆粒作為燃料時,目前采用的是利用生顆粒機,使生顆粒進行二次,從而達到完全的效果。二次會加熱損耗,熱效率;特別是采用水冷對爐體進行冷卻時,大量的熱量被冷卻水帶走。躍進生顆粒機,在對爐內風道、一二次給風,以及給風風機的改進和完善的基礎上,使采用風冷的爐體表面溫度不高于其它品牌采用水冷的爐體表面溫度,一二次風的改進,還大大甚至了結焦現象。
青昊生顆粒機的特點是:
1.獨特的一、二次風道設計和配置自主研發的專用風機,不僅效果良好,而且機的風冷達到水冷效果,從而避免了熱量的額外損失,所以我公司的生顆粒機的熱效率在市場上同類產品中處于地位;
2.合理的一二次給風使爐排能充分的冷卻,從而避免了常見的爐排結焦現象的發生;
3.超大料倉和的上料,讓我公司的機成為市上擁有不僅體積大而且倉面低于人眼視線的生顆粒料倉,這種料倉不僅觀察方便,上料更方便;
4.超厚高鋁耐火料澆鑄層,配合良好的風冷,使我公司生產的生半氣化機的爐體的使用壽命在同類產品中處于地位;
5.自動控制中的延時關機功能,讓使用更方便。
“圓荷浮小葉,細麥落輕花。”眼下,草長鶯飛的江淮大地,風和日麗,農事正忙。在江蘇揚州市江都區浦頭鎮,綠油油、齊整整的小麥已經抽穗揚花,兩臺自走式高地隙噴桿噴霧機在田里來回穿梭進行赤霉病作業。該鎮加遲農機合作社負責人王加遲指著長勢良好的小麥對記者說:“去年秋收陰雨連綿,要是沒有烘,水稻肯定收不上來,小麥就不能按時播種,這農時一再延誤糧食產量可要下降不少。”
“江蘇作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2016年新增糧食烘干裝備近7000臺(套),占新增量的1以上,糧食烘干能力了20%,基本扭轉了農業生產”望天收”的局面。”江蘇省農機局局長兼省農委副主任沈建輝介紹說,在農機裝備水平的同時,江蘇還著力創新示范推廣、推進農機農藝融合、農機服務市場主體,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達到80%以上,在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示范縣建設帶動掀起全省創建熱潮
江蘇是我國產糧大省,小麥、水稻、玉米三大主要糧食作物年總產量約3240萬噸,居第5位。近年來,江蘇土地流轉面積不斷擴大,農業規模化經營比例超過了50%,這對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發展起到了重要的倒逼作用。2015年年底,農業部將江蘇省列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從而為我國農機化進一步發展路徑、積累、樹立榜樣。
2016年3月,江蘇省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意見》,啟動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省建設工作,以耕整地、種植、植保、收獲、烘干、秸稈處理六個環節機械化水平為重點,推廣普及水稻機插秧、小麥精量播種、玉米機收、植保、糧食產地烘干、秸稈機械化還田等農機化技術,力爭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我們以示范縣建設作為整省推進工作的抓手。”沈建輝說,江蘇設立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建設項目,省財政”十三五”
示范縣結合當地實際,形成了多種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泗陽縣成立家庭農場聯盟,依托家庭農場集群建設農機服務中心,承接”托管式”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服務灌南縣采取”扶貧+農機化”的思路,依托扶貧項目資金建設糧食烘干中心,既解決了”曬糧難”,又發展了貧困村的村集體經濟。
截至目前,江蘇省共建成51個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鄉(鎮)、122個示范村組和303個示范片。
補齊農機裝備短板加快機藝融合步伐
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的核心是農機裝備,江蘇省農機局整合財政項目資金,對農機購置補貼實行差別化調控,科學補貼,重點突出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的短板機具,糧食生產農機裝備結構不斷,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作業水平迅速。2016年,江蘇水稻機插率超過75%,玉米機收率達到稻麥秸稈機械化還田率達到81%,52%,27%糧食產地烘干能力達到。
“我們江都被列為江蘇首批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的契機,下決心補齊糧食烘干這個突出短板,按照5000畝建一個糧食烘干中心的規劃,全區共建成烘干點100個,擁有烘512臺(套)。”江都區農機局局長張永新說,去年秋收兩個月連續陰雨,該區5個糧食烘干中心24小時運轉,保證了水稻顆粒歸倉,而且每百斤平均較市場價格高出6~10元。
“在農機裝備水平的同時,我們也堅持農機農藝融合,技術到位率!背V菔薪饓瘏^全程機械化創建首席專家孫和平說,在2016年秋播期間,針對含水量極度飽和的土壤墑情條件,農機農藝部門密切配合,提出了”開溝降水是關鍵”的技術策略,衍生出了”旋耕滅茬開溝后機撒播”套肥套種后旋耕開溝”復式機改裝后一次完成旋耕開溝播種”等應變。
而由工程院院士張洪程教授領銜的省級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指導專家組,就作物周年生產各環節的機械化技術串聯、組裝和集成等進行培訓,引導各地逐步形成完整配套的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打通了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的”任督二脈”。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農機作業市場
“在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省推進示范省建設中,江蘇實現了三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