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數據庫技術
數據庫系統包括數據集合、
硬件、軟件和用戶 層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
網狀模型(Network Model)數據庫系統、關系型(Relation Model)數據庫系統。
實體聯系模型(E-R模型)是對
現實世界的一種抽象,它抽取了客觀事物中人們所關心的信息,忽略了非本質的
細節,并對這些信息進行了精確的描述。
開發方式
MIS的開發方式有自行開發、委托開發、聯合開發、購買現成
軟件包進行二次開發幾種形式。一般來說根據企業的技術力量、資源及外部環境而定。
完整實用的文檔資料是成功MIS的標致?茖W的開發過程從可行性研究開始,經過
系統分析、系統設計、系統實施等主要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應有文檔資料,并且在開發過程中不斷完善和充實。使用的開發方法有以下兩種:
1.瀑布模型(生命周期方法學)
結構分析、結構設計,結構程序設計(簡稱SA—SD—SP方法)用瀑布模型來模擬。各階段的工作自頂向下從抽象到具體順序進行。瀑布模型意味著在生命周期各階段間存在著嚴格的順序且相互依存。瀑布模型是早期MIS設計的主要手段。
快速原型法也稱為面向對象方法是針對(SA—SD—SP)的缺陷提出的設計新途徑,是適應當前計算機技術的進步及對
軟件需求的極大增長而出現的。是一種快速、靈活、交互式的軟件開發方法學。其核心是用交互的、快速建立起來的原型取代了形式的、僵硬的(不易修改的)大快的規格說明,用戶通過在計算機上實際運行和試用原型而向開發者提供真實的反饋意見?焖僭头ǖ膶崿F基礎之一是可視化的
第四代語言的出現。
兩種方法的結合,使用面向對象方法開發MIS時,工作重點在生命周期中的分析階段。分析階段得到的各種對象模型也適用于設計階段和實現階段。實踐證明兩種方法的結合是一種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
開發策略
不可行的開發方法:組織結構法,機械的按照現有組織機構劃分系統,不考慮MIS的開發原則。
數據庫法,開發人員從數據庫設計開始對現有系統進行開發。
想象系統發,開發人員基于對現有系統進行想象為基礎進行開發。
可行的開發方法:自上而下(Top__Down),從企業管理的整體進行設計,逐漸從抽象到具體,從概要設計到詳細設計,體現結構化的設計思想。自下而上(Bottom__Up),設計系統的構件,采用搭積木的方式組成整個系統,缺點在于忽視系統部件的有機聯系。
兩者結合是實際開發過程中常用的方法。通過對系統進行分析得到系統的
邏輯模型,進而從邏輯模型求得最優的
物理模型。邏輯模型和物理模型的這種螺旋式循環優化的設計模式體現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結合的設計思想。
體系結構
網絡環境下信息系統的體系結構
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在1979年提出了用于開放
系統體系結構的開放系統互連(Open SystemInterconnection,
OSI)模型。這是一種定義連接異種
計算機的標準體系結構。
OSI參考模型有物理層、數據鏈路層、網絡層、
傳輸層、會話層、表示層和應用層七層,也稱七層協議。
單個
信息系存在具有一般意義的
層次模型:物理層、
操作系統層、工具層、
數據層、功能層、業務層和用戶層。信息系統的結構模式有集中式的結構模式、客戶機/
服務器(C/S)結構模式和
瀏覽器/服務器(B/S)結構模式三種。
規劃戰略
第一步,確定規劃的基本問題,如規劃的年限、規劃的方法,確定集中式還是分散式的規劃等。
第二步,收集初始信息。包括從各級干部、賣主相似的企業、本企業內部各種信息系統領導小組、各種文件以及從書籍和雜志中收集信息。
第三步,現存狀態的評價和識別計劃約束。 包括目標、 系統開發方法、計劃活動、 現存硬件和它的質量、 信息部門人員、運行和控制、資金、安全措施、人員經驗、手續和標準、中期和長期優先序、外部和內部關系、現存的設備、現存軟件及其質量,以及企業的思想和道德狀況。
第四步,設置目標。主要由總經理和計算機領導小組來設置,包括服務的質量和范圍、政策、組織及人員等,它不僅包括信息系統的目標,而且應有整個企業的目標。
第五步,準備規劃矩陣。列出信息系統規劃內容之間相互關系所組成的矩陣,確定各項內容以及它們實現的優先順序。
第六步,第七步,第八步,第九步,是識別上面所列的各種活動,判斷是一次性的工程項目性質的活動,還是一種重復性的經常進行的活動。由于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項目同時進行,只有選擇一些好處最大的項目先進行,要正確選擇工程類項目和日常重復類項目的比例,正確選擇風險大的項目和風險小的項目的比例。
第十步,確定項目的優先權和估計項目的成本費用。依此編制項目的實施進度計劃第十一步,然后在第十二步把戰略長期規劃書寫成文,在此過程中還要不斷與用戶、信息系統工作人員以及信息系統領導小組的領導交換意見。
寫出的規劃要經第十三步,總經理批準才能生效,并宣告
戰略規劃任務的完成。如果總經理沒批準,只好再重新進行規劃。
參考資料